“矢志不渝練本領,匠心報國鑄重器,這是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育人主線,由此我們圍繞實踐創新和責任擔當兩個維度,挖掘出了專業課程思政18條。《機械制圖與AutoCAD》這門課程,它著重對其中四個思政點起到支撐作用。”這是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思政建設團隊渠婉婉老師在闡釋從專業視角定位課程目標的方法思路。
渠婉婉老師接著說:“這節課是關于螺紋緊固件的連接畫法,我的教學設計是引導學生課前用心觀察、課中用腦思考、課后用手創造。課前要求學生觀察思考螺絲釘的用途,使學生形成螺絲釘小身材大能量的認識,課中通過動畫演示、實物拆卸、畫法糾錯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經歷看得到、摸得著、想得出、畫得對、記得牢的完整過程。在學生對知識有深入理解、情感被調動的基礎上,我用‘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的號召,來勉勵同學們習得真本領,成為新時代國家建設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渠老師的公開課體現了以知生情、情知互融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體驗知識的產生、發展、結果和應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在不斷的學習和問題解決過程中得到確立和內化。”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負責人朱俊老師這樣點評。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信院”)從探索如何上好一堂課,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上下功夫,到鉆研如何從專業育人視角建好一門課,發揮各門課程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形成了“專業-課程-課堂”的三級課程思政建設體系。
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抓準”不同類型課程的建設側重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要從專業出發,將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分解細化到專業所有課程中。常信院從專業視角抓準課程目標,具體實踐了“三步走、三張圖”的探索路徑。
第一步,修訂專業培養目標,形成“專業思政指標圖”。
修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從高職院校育人的共性要求和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兩方面來考慮。一方面,高職院校的育人重點在于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職業素養養成,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它的指向是培養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步發展的人,同時又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正如高職應突出培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培養嚴謹專注、敬業專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等。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各專業有具體的能力素養要求。例如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在此思路下,常信院軟件技術專業梳理出專業思政指標十五條,其中既包含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治意識等六個共性思政指標點,又包含科學思維、工匠精神、職業規范等九個專業特性思政指標點。
第二步,分解專業思政指標,形成“課程支撐矩陣圖”。
各專業在完善培養目標、梳理出專業思政指標點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將專業思政指標點分解到各門課程中,由此實現兩個功能,一是從專業育人角度,確保每個專業思政指標通過轉化到課程的方式而落地落實;二是從課程教學角度,確定每門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具體指向,換個角度說,回答清楚了課程目標對專業培養目標是如何支撐的這個問題。具體地,常信院各專業一方面依據課程本身的學科特質及教育價值,另一方面考慮課程在整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定位和作用,梳理出專業各門課程體系對專業思政指標點的顯著支撐。以軟件技術專業為例,將十五條專業思政指標點分解到專業不同類型課程中,形成了以十五條專業思政指標點為第一行,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綜合課等二十八門非思政類課程為第一列,課程與指標點相對應的“課程支撐矩陣圖”。
第三步,融入課程教學單元,形成“課程目標設計圖”。
如果說“課程支撐矩陣圖”為各門課程育人目標的設置規定了方向和框架,那么接下來各門課程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將課程目標框架進一步細化到相適配的教學單元,形成對應的一個單元、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自此專業思政指標才真正在課程層面落地落實。各門課程形成了教學單元層面的“課程目標設計圖”,包括教學單元名稱、對應思政指標點、單元教學目標以及課程思政核心素材設計等四個維度。
挖掘課程隱性知識,“抓實”情知互融互促的教學過程
常信院在明確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之后,將建設重點放在課程的教學實施方面,突破教學實施中的兩個難點,一是如何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二是通過怎樣的教學策略將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進行有機融合。通過三年多示范課程的建設探索,常信院立足課程隱性知識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應用情知教學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總結了“三來源,三階段”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
首先,從專業知識的思想價值、精神內涵和背景元素三個來源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專業知識的思想價值,指的是專業知識所蘊含的理解世界的認識方法和價值觀念。它既包括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又包括某個特定專業領域具體的思想方法。與此同時,從專業外部,結合專業所涉及的行業、國家、文化和歷史的角度來理解專業知識的思想價值,將專業價值與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國家建設任務聯系起來,由此提升專業的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專業知識的精神內涵,指的是專業知識所蘊含的人類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活動,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類群體獨特的精神氣質。專業共同的精神特征,一方面體現了時代所需,要站在中國境域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維度上去理解,需要與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念和基本國情需要相契合。另一方面則反映了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彰顯的是中國人民的民族文化性格。專業知識的背景元素,指的是專業知識所涉及的現實生活背景和其他專業知識背景。將專業知識與現實生活和其他專業知識相關聯,使學生通過對真實內容的學習,理解專業之間的融通,掌握某一種專業能力在其他專業中的具體應用,從而具備問題解決和技術應用的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對專業價值產生多方位的認識。除了培養學生具備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能力外,專業知識另一重要的教育功能在于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引導學生從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角度思考職業,以其所學服務社會、造福人類。這就需要將專業內容放置于中國的境域中,與中國本身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情境相聯系,從專業知識所涉及的行業、國家、文化、歷史等角度拓展背景元素的來源。
其次,從創設教學題材、創設教學情境和回歸知識建構三個階段實施教學過程。
創設教學題材階段,重點在于教師能夠設計并創造包含思想、行動與情感完整經驗的教學題材,例如與民族文化和時代發展相關聯、蘊含著實踐創新智慧和情感的典型人物故事或者典型案例。創設教學情境階段,需要教師在好的教學題材基礎上經過設計和引導,使學生身處其中,情感得到充分調動,如對知識的渴望、對價值的思考、對祖國的熱愛,從而能夠在參與中獲得體驗,從體驗中了解意義。教師通常需要提出具有挑戰性、啟發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回歸知識建構階段,它表達的是教學不應停留在各種具體的情境,而需要由情境過渡到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相應的知識,形成特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直至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最終通過改變學生的行為而表現出來。通過實施這三個階段,能夠幫助學生經歷情感、知識與智慧三者互相交融的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情感成為知識增長的助力和前提條件,并逐步發展為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健全協同工作機制,“抓好”同心同向同行的建設隊伍
常信院建立了以課程思政建設領導小組為核心,教務處牽頭抓總,組織部、宣傳部、教師工作部、人力資源處和質量控制辦公室等多部門聯動,二級學院落實推進的工作機制。學院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教學部門綜合績效考核,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納入教師崗位聘用。與此同時,學院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評比,優秀項目給予資金獎勵;對立項課程和專業項目給予專項建設經費,驗收通過項目給予教研分獎勵;設立課程思政專項經費,用于高水平論文發表、學術交流,每年獎勵研究和實踐成果突出的教師團隊。通過一系列措施,學院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可評價、進考核、常督查、有激勵。
此外,學院還成立了以院長為主任,教務處處長和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為副主任的課程思政研究中心,中心一方面組建團隊、發布選題、組織研究,在學院教改課題中設立課程思政研究專項,總結成果、指導建設;另一方面組織專家講座、建設團隊經驗分享、公開課展示及評課沙龍等系列交流活動,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
在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下,常信院形成了一批有思政理論、有教育理念、有專業能力、有教學方法的“四有”課程思政建設團隊,通過教師們的實踐推動,學院邁向“院院有精品、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思政改革